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2例分析

2008-05-25 00:00:00 来源: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上较为少见,患者多以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而就诊,钡餐检查可发现十二指肠淤滞。我院自1983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12例,现将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其中男1例,女11例,年龄18~50岁,平均23.6岁。病程较短20天,较长10年,平均3.4年,多数患者为慢性间歇发作。
  1.2 临床表现 12例患者中,出现上腹饱胀隐痛者8例,恶心呕吐6例,5例可因变换体位而症状减轻,7例体质消瘦呈无力型,2例伴有胃下垂,1例合并有胃肠神经官能症,上腹或脐周压痛者7例,3例可见胃型或胃肠蠕动波,5例肠鸣音活跃。
  1.3 辅助检查 12例患者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可见十二指肠水平部有压迹,近端肠管扩张,钡剂停留时间长。5例有典型的“刀切征”,3例有十二指肠逆蠕动,7例为无力型胃,2例有十二指肠憩室。5例患者改变体位(膝胸卧位或俯卧位)可见钡剂向下流动,淤滞状态缓解。此组病例有2例同时行腹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较正常小,1例在外院做薄层腹部CT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23°。十二指肠降部肠管内可见积气,8例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部以下梗阻,明确有外压改变,发现有十二指肠憩室改变者2例,胃十二指肠炎5例。
  2 治疗与结果
  12例患者首先行内科保守治疗,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应用胃动力药,症状严重者应卧床休息,暂禁食,静脉营养,必要时全胃肠外营养,症状缓解后过渡到胃肠内营养。嘱患者少食多餐,餐后膝胸或俯卧位,加强腹肌锻炼,对症治疗等,9例治好出院,1例因疗效不明显而给予针灸治疗,针刺梁门、中脘及双侧足三里,每日1次,5次后症状缓解。2例内科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上可引起十二指肠淤滞症,多为十二指肠的良性病变。好发于体质瘦弱的中青年女性。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配合上消化道造影、腹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薄层CT等项检查。钡餐造影检查时若发现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压迹呈刀切状或笔杆征,十二指肠近侧端有肠管扩张,钡剂停留时间长,改变体位(俯卧或膝胸卧位)可见钡剂向下流动,淤滞状态缓解;X线透视下受阻近端十二指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和逆蠕动波出现,或看到幽门松弛,钡剂反流,形成钟摆样运动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若配合腹部血管彩超或薄层CT等项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应注意鉴别十二指肠外的肿瘤、囊肿等压迫所造成的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此时上消化道造影多表现为肠腔狭窄,少出现“刀切征”,必要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等进一步明确病变。近年来腹腔薄层CT及血管重建显像的应用为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
  国内文献钱氏 [1] 报道77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3.9岁,与本组到23.6岁相似。国外Hutchinson等 [2] 报道其治好率为接近满分,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本组资料有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配合针灸治疗后痊愈,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治好率也为接近满分。
  本病因缺乏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临床上遇到慢性不典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3333
3334
更多>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及诊断鉴别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